|
4 t# Q4 d7 `6 F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问题。我在大学毕业之前好像就没听说过“抑郁症”这个词。抑郁症变成流行词汇之后,有人还以为这是一种时髦的矫情,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而故作姿态。我甚至曾一度认为抑郁症是现代医学过度诊断的结果。
: ^! C+ h& O' D! L9 i30年前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,那些天天念叨工作和房子的人,那些从事集体劳动的工人和农民,那些连温饱都没解决的人,他们没得什么抑郁症。我还记得听过一个说法,1970年代,日本人听说美国人发明了治疗“抑郁症”的药物,都认为这是美国人变着法儿赚钱 —— 那时候日本根本就没有抑郁症这个概念。2 \* h* X! V- O2 W
那为什么现在这些白领们,这些除了上学什么事儿都不用操心的学生们,突然间就抑郁了呢?) L% p% M" W8 R& O+ r1 O' h t6 B
是基本生活太容易了闲的吗?是父母照顾太好惯的吗?我最近听说一个新研究,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。
0 k" f% p5 N/ z5 ], t1 k年轻一代,特别是女性,可以说是正生活在一个风声鹤唳的险恶环境之中。/ I1 S+ U; `: s1 O! M" Y- z
1.抑郁的新一代
[3 G$ ?' I& ^抑郁症是真的,而且正在流行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珍·特温吉(Jean Twenge)2017年出了本书,叫《i一代》(iGen),告诉我们,现在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中,得抑郁症的人数可以说是触目惊心。5 C) B5 r* P+ ?4 M
下面这张图说的是过去十几年间,美国12到17岁的青少年被诊断出抑郁症的比例 ——
6 D; u: n7 z6 ^
6 h, q" i6 }6 c0 G
我们看到,2011年以后,抑郁症的比例持续增加,现在男生有抑郁症的比例超过5%,女生甚至是接近20%!
; q0 {, W' a" b& C. M你的第一反应可能跟我以前一样,认为这只不过是现在美国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过于敏感了,可能这人明明挺正常,医生也要给他诊断成抑郁症。但是,下面这个数据可是硬证据。
& u h5 I& g2 |: s这张图说的是过去十多年中美国15到19岁青少年的自杀率 —
- R3 d1 \: [6 m2 _' }
: V6 L1 i: z1 h6 b
注意上图统计的是每10万人中自杀「成功」的人数 —— 仅仅尝试了自杀,后来被救活的不算。图中男生的自杀率比女生高,这是因为男生对自己下狠手,常常使用开枪或者跳楼这种没法抢救的方式,而女生更常用比较温和的手段。事实上,如果统计「尝试」自杀的人数,女生要多于男生。+ r. V9 e! J! [1 b/ x" ?7 @
要点在于,青少年自杀趋势和抑郁症的趋势一样,也是上升的。特别是女生,现在跟十几年前相比,自杀率几乎增加了一倍。还有人统计了不是自杀、但是是自我伤害,比如说用头撞墙之类的行为,也是一样的趋势。3 y# G4 m B w D w
这个趋势就是过去十几年来,美国青少年,特别是女生,其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过得不快乐,轻则抑郁,重则自杀。
6 o v% O! Y/ ]* u) v4 I3 [8 X* \, y8 ?特温吉把这些青少年称为“i一代(iGen)”,特指那些在1995到2012年间出生的人。
5 K# l( q4 I+ e这个 i,是 iPhone 的 i, 也是 Internet 的那个 i. 按中国的说法,这些人是“互联网的原住民”。他们基本上是刚满十一岁就正好能用上 iPhone 和 Facebook。0 {5 h" m. C6 z% N% G
特温吉之所以把这一代人单独拿出来研究,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完全不同于上一代青少年的特点 ——
3 j% S& N/ w3 e1 H, ?- F7 p, ?. V, A▲他们很少酗酒
" K7 P# P. ]3 p; n3 K▲他们很少吸烟! g7 N; q/ F) W; m' k; T
▲他们开车更安全! n: d) y* \3 N: D, B
▲他们发生性行为的时间更晚
* m! U# k4 Q5 U* L. T# A g▲他们更服从家长和老师,不怎么叛逆$ e, L6 S2 z9 p2 ]3 `( _4 |
▲他们对社会的容忍度更高3 \3 h4 b. R! q" u/ t
那如此说来,这个i一代有点像是日本的“食草男”和中国的“佛系青年”,可以说是绿色的一代、节能的一代、环保的一代。这不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吗?但是,i一代有大问题。
: o, j1 h. V j! L7 ^9 X# Pi一代是成熟得更晚的一代。他们学开车晚、谈恋爱晚、找工作也晚,他们的18岁就好像以前的15岁,13岁就好像以前的10岁。他们到了上大学的年龄,在心理上还没准备好上大学。2 O8 _/ o( Y# u# w
i一代最大的不同点,就是他们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。焦虑和抑郁是这一代的新趋势。
8 j! F3 b4 D3 k/ J& t7 K6 x- A这是身体比以前安全,心理比以前脆弱的一代。$ g5 c# ?/ S5 G: H3 V$ Q3 G" R
2.什么是“抑郁”& N% b' V2 y$ E- Q/ u7 N2 }
我们精英日课专栏以前多次讲过焦虑。所谓焦虑,就是人对某种*威胁*的反应。比如说,过几天要参加一个考试,你怕考不好,你会焦虑。工作不稳定,你担心一旦被裁员就没法还房贷了,你会焦虑。 P* e( I: j4 s# S
焦虑是个不好的情绪,对健康有害,有了焦虑感应该由自己设法调节。严重的焦虑感会让人把不是威胁的东西也当成威胁。比如同事明明是随便说了一句话,你却能听出那是在针对你。明明这个任务很简单,你却很担心做不好。
7 u! r6 K: n& e+ r- i5 Z& \# S: i! X但是焦虑毕竟是个容易理解的情绪。你是因为想把日子过好,才会有焦虑感。8 _ L' I; I- b. p
而抑郁,则是一种绝望感。你觉得自己没希望了,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。你看任何问题都是无解的。你彻底丧失了控制感,认为一切都好不了。有个说法叫做,“抑郁是习得的无助感”。2 _' W' T0 @; Z6 f8 G
焦虑和抑郁经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。这样的人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可能会有一个“敌意偏见”,认为周围的人对他有敌意。2 N5 K4 ]; E# e$ K, r
那好。食草的、佛系的、绿色的 i一代,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?这跟 iPhone 和互联网又有什么关系呢?
* K$ _9 r# u/ E6 K3.女生的江湖7 W& b- Q) F) G/ s! ~# [1 M) q
以下我们要说的这些结论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寻常,但是请注意,它们背后是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的统计研究。6 a4 g! U! ]0 f8 P
特温吉认为,i一代之所以会抑郁,很大程度上是 Facebook 之类移动社交网络影响的结果。
" E2 T3 {& I+ s- {: A2 j一个研究是看青少年每天花的“屏幕时间” —— 就是看手机看电视看电脑的时间 —— 和抑郁症的关系。结果是如果你每天的屏幕时间少于两小时,那没问题。如果多于两小时,那屏幕时间就跟抑郁症有正相关:你花在屏幕上的时间越多,就越可能得抑郁症。+ ^6 f+ j* y1 z8 d
当然相关不等于因果,所以特温吉还有别的证据。特温吉发现,那些不在屏幕上的活动,比如说体育锻炼、面对面的跟人交往、参加宗教活动、读书、甚至只要读的是印刷品而不是屏幕,就都能减少抑郁症风险。5 n' j" m: C" \7 @9 L
那屏幕时间到底坏在哪呢?首先是它占用了你跟人面对面交往的时间。统计表明如果你每天跟真人交往的时间很多,那就算你有更多的屏幕时间也没问题。
, R5 z8 O! Y( F# c8 W可是读书为啥就没事呢?也许手机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交,而读书不会降低你的社交需求。$ G- k \& m7 G9 r
真实社交时间被屏幕占用,这个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生的精神状况问题。社交少可以出现各种精神状况,不一定是抑郁。: Z B3 ~5 r, y: z0 t
但是它解释不了为什么女生中的抑郁症患者突然增多了这个大趋势。
H& b: I, n$ U7 k* U" M& l特温吉的数据表明,女生跟男生的屏幕时间有重大区别。女生更多地是使用社交网络,而社交网络导致了女生的抑郁症。/ c# h' B$ m! k5 [6 M _3 m
以前我们讲Tim Wu的《注意力商人》的时候也说过社交网络的心理危害。当时我们只是说社交网络让人爱炫耀,容易引起攀比。女生的确很重视攀比,特别是在美貌方面的攀比。人们在 Facebook 上发的照片常常是修过的,会比本人更美。一个女生看了另一个女生的照片,特别容易焦虑。
3 u" f* u( e, G- C- W但是心理学家们还有一个新的洞见。对女生来说,社交网络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炫耀和攀比,而是“被孤立的感觉”。$ Q7 P* }/ o ]# |
比如说,几个同学叫你一起出去玩,你有事去不了,你很遗憾,但是不会因此导致什么心理问题。可是如果有几个同学一起出去玩,没叫你,那你会是一种什么感觉。4 j1 S; r5 E O( J B
对男生来说可能无所谓,约等于叫你了你去不了,无非就是少玩一次 —— 男生在意的是这次玩的活动本身。7 q- W1 b/ W# i" v! _" |
而女生,在意的是通过这次活动体现出来的同学关系。这里面有政治!这几个同学一起玩不带你,这意味着你跟她们的关系有问题。你感到被孤立了。
2 J+ M8 U, _( Y( o/ Z: q最令我吃惊的是,因为 Facebook 已经紧密地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,美国女生会战术性地使用Facebook。比如说,一个女生在 Facebook 上贴出她和几个女生的合影,其用意,其实是为了给一个不在这张照片上的女生看:我们聚会了,没带你。
4 Q$ h' ?/ U, w* g对看照片的女生来说,她看到的不是照片里那些女生美不美,她首先看的是照片里为什么没有我。
6 [1 d9 m- m$ T6 A$ R这不是发朋友圈。这是挑衅,这是宣战。
& ], R4 C8 h; [- \( r男生对男生是物理攻击,女生对女生是关系攻击。9 \* y; e6 {' m0 x! u3 _3 i
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·海特(Jonathan Haidt)和格雷格·卢加诺夫(Greg Lukianoff)在2018年出版的新书《被娇养的美国心灵》(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)中提到这个研究的时候说 ——1 Y/ e" A# Y) S' I$ a, Q- S
如果你想杀死很多美国男孩,你可以给他们每人发一把枪;如果你想杀死很多美国女孩,你可以给她们每人一个智能手机。, V+ A4 e5 p$ W/ T$ F
4.安全与脆弱0 I2 I8 O0 b. a) w9 h9 u
我觉得把所有抑郁症都归结于 Facebook 显然是不太公正的。海特和卢加诺夫问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为什么这一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得这么脆弱了?
* Z; ^7 r6 i3 x/ N女生爱搞政治很正常,那也不至于就抑郁了啊。海特和卢加诺夫这本书的答案是,因为现在美国社会给孩子的环境过于强调安全。美国校园不但强调身体安全,而且还试图杜绝任何语言上的不安全。学校教育学生从教授、从媒体中寻找可能会冒犯他们的字眼儿。3 o0 h9 [# c1 o3 x, ^1 \* U
在这种氛围内,学生们变得异常敏感。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不安全,反而看什么东西都感觉不安全。* F- w& ^) [- U( Y
人本来是个反脆弱的东西,而现代化的娇惯式的教育,正在把人变脆弱。7 u0 N3 U3 a! r( g
我知道有些抑郁症是大脑的硬件出了问题,甚至可能跟基因有关。而且中国也不是美国。但是这两本书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——9 r' U. c5 i' D- L
你应该让孩子为将来要走的路做准备,而不是把路给孩子准备好。; W! R* G2 k' j, b
, r+ }( O: G5 f% P' K( y& W |
|